今晚直播的斯诺克比赛
  • 3
  • 2
  • 1
  • WAPbanner

千万亩养殖池塘面临改造升级尾水综合治理势在必行这场会上院士、专家给出了意见

发布时间:2023-12-07 作者: 行业新闻

  原标题:千万亩养殖池塘面临改造升级,尾水综合治理势在必行,这场会上,院士、专家给出了意见

  随着“水十条”、《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方案的出台,对水产养殖提出了环保方面的更加高的要求,行业对于水产养殖的尾水处理需求显得很迫切。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快速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1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推进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指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水产学会、广东省水产养殖污染修复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广东顺德均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鱼来鱼旺生物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碧沃丰生物科技(广东)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9月17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

  会议邀请了中山大学林浩然院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领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刘英杰副院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徐瑞永所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工程研究所李天书记,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梁春彩三级调研员,佛山市农业农村局李湘四级调研员,东莞市农业农村局赖志淼二级调研员,肇庆市农业农村局陈占方局长,中山市农业农村局麦伟雄科长,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玫英研究员,暨南大学杨宇峰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刘家寿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刘兴国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李大鹏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魏东教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陈家长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朱健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谢骏研究员,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原居林研究员,广州观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舒锐总经理等来自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水科院、广东省各地级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和各省市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的专家、学者近90人。

  徐瑞永所长在致辞中提到,目前全国通过改造升级的池塘大概10%左右,要全面完成池塘改造升级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为此,主办方希望能够通过举办本次研讨会,搭建起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共同研讨推进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推动养殖渔业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对策,共同描绘全国渔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林浩然院士表示,实施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和技术,能够大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切实改善养殖环境,通过治水倒逼渔业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针对水产养殖生态环境面临的环保压力问题,水科院珠江所、渔机所等单位原创性发明了一套包括池塘水环境调控设施创制、水产养殖尾水生物减排、生态工程优化工艺为一体的技术体系,树立了全国水产养殖环境修复、养殖尾水治理的典型样板。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领导表示,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学术研讨会在广东举办,是继9月14日我省召开珠三角百万亩池塘升级改造暨全省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现场会和9月16日召开全国内陆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集中研讨会的又一重要行动,这是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快速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推动渔业高水平发展的具体举措,是顺应全国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与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科技需求,同时也为广东的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科学技术合作交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刘英杰研究员提到,水产养殖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水十条”、《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方案的出台,对水产养殖提出了环保方面的更加高的要求。水产养殖的尾水处理国家有要求,企业有需求,这为我们科研单位提供了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为了真正的完成我们生态环保的目标,实现我们产业可持续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将逐步加强全国各相关单位在渔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刘英杰研究员介绍了“十四五” 以来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产业科学技术创新进展。大体上,我国渔业优势依在,宏观政策依旧是有利因素,但短板也依然明显,比如高水平发展不充分、基础设施装备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十四五”是发展新时期、新要求、新挑战、新机遇,我们要坚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增加有效供给;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创新发展,提高质量效益;坚持消费引领,增强发展动力;坚持双循环战略,深化国际合作;坚持依法治渔,提高治理能力。

  “十四五” 渔业将聚焦精准育种、绿色养殖、生态增殖、智能捕捞、高质加工的关键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和产品创制,注重创新链条构建和典型区域/场景建设。通过专项实施,实现科技贡献率由63%提高到68%,良种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养殖机械化率提高到50%以上,捕捞作业效率提高30%以上,主导水产品加工 利用率达到55%以上。促进主导品种更普及、养殖技术更精准、国产装备更 智能、渔业管理更智慧,实现产业优化、产地优美、产品优质,推动我们国家从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大国向强国迈进。

  养殖水环境具有外源污染物累积快和内源残留物降解慢的特点,且水产养殖中缺乏针对内外污染源的综合防治措施。研究之后发现,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环境修复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微生物功能菌种少、功能活性低、作用效果差,我们急需对微生物作更进一步的研究以及在实践中实现应用。

  为了更好地修复养殖水环境,我们需慢慢地提高系列微生物电子传递网络定向强化的技术;建立特异性水产养殖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体系;发现更多具有治理水质功能的微生物,为环境污染的低能耗绿色治理提供可能;逐步扩大电活性微生物资源与信息库,为建立环境污染低能耗强化治理技术提供宝贵的菌种资源。

  会上,杨宇峰根据大量研究数据阐述了龙须菜在生物修复效应上的及其重要的作用。龙须菜光合生产力远超同类,碳汇作用大,并能降低N、P浓度,防治富营养化。龙须菜栽培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增强了微生物驱动的C、N、P等元素循环及转化,抑制许多有害藻类生长,有助解决区域性海洋富营养化、低氧、海洋酸化等环境问题,有利于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等基础生物的资源养护。

  除了显著的环境效益,龙须菜与鲍、鱼等进行复合养殖可提高养殖产品质量和价值,还可以加工成琼胶、海藻饲料、海藻多糖医药产品等,经济效益显著。

  池塘养殖是优质水产蛋白主要供应方式,但高强度开发、资源利用过度、尾水无序排放等问题制约水产养殖的发展,因此水质调控、尾水处理、生态模式是产业最亟需的技术模式。目前广东省开展着排放情况的评估、制定了排放团体标准、提出了广东治理模式、建设了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项目场景式示范基地、打造了高位池治理新模式、推动了池塘岸基一体化设备尾水处理模式、设计了底泥资源化处理模式等工作。

  如何落实尾水治理模式与技术,谢骏研究员建议:提高养殖群体的思想意识,充分认识水产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开展科学研究,加快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的制定与颁布;加大治理投入,开发新型水产养殖模式,建设示范基地,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设立养殖尾水综合治理专项资金,全方面开展生态修复。

  目前大水面渔业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天然增殖技术与模式、人工放流增殖技术与模式、网箱养殖废物减排技术与模式,在实现大水面渔业持续健康发展上具有积极作用。

  以湖北梁子湖为例,天然增殖技术与模式是一种湖泊生态修复型增养模式,通过建造产卵场修复区、植被修复区、螺蚌修复区,利于鳑鲏资源的恢复。

  人工放流增殖技术以不同营养类型增殖对象容量评估为重点开发技术,组合调控措施有投放滤食性鱼类以控制藻华;增殖和放流食鱼性鱼类以控制小型鱼类、培植浮游动物;严控草食性鱼类和底层扰动性鱼类;增殖大型底栖动物——螺、蚌;设立人工鱼巢等。

  其输入环境中的氮、磷明显低于传统单养网箱,输出明显高于传统单养网箱,能提高经济收益约53%,也是一项增收提效保水的可持续项目。

  结合我国水产养殖污染排放情况及各养殖品种的综合排放系数,可知我国养殖污染大多分布在在长江流域和珠三角地区,污染物主要有病毒、细菌、抗生素、重金属、难降解化合物、新型污染物等,其大多数来自为饲料浪费污染、原水输入性污染以及生产性污染。

  现在多地要求水处理占比不低于10%,其中沉淀区、曝气氧化区占水处理的50%,大多数都用在处理TSS,研究快速去除TSS设施,可以增效节地、并减少生物净化负荷,是尾水处理的重要方向。会上,刘兴国研究员对TSS(悬浮物)去除及应用进行了具体汇报。

  当前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问题日渐严重,中央格外的重视并推出了一系列文件,浙江有关部门积极做出响应,原居林研究员基于这个背景介绍了浙江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的实践情况。

  浙江省目前已经开展了温室龟鳖养殖的整治以及不同品种养殖污染的研究,合理评估不同养殖品种尾水的污染程度,为接下来养殖尾水处理工艺的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总结出“三池两坝一湿地”、“三控三治”等得到实践认证的尾水处理方案。

  总而言之,池塘养殖尾水综合治理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做好禁限养区发展规划;强化污染治理,做好发展底线;多方式进行尾水检测,创新使用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等技术。有关部门也要落实主体责任机制、资金筹措机制、塘长巡查机制、远程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尾水处理系统稳定运行。

  因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十三五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的发布,我国新开辟的尾水治理领域已达到新的阶段。产量增加、污染减少,“一增一减”体现了水产养殖的绿色发展成效,但目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多数养殖户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效能滞后、养殖进排水缺乏处理、养殖池塘利用单一、大排大放、水资源浪费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资产金额的投入不足等等都影响着水产品质量和水域环境。

  如何解决这样一些问题?陈家长研究员建议:需完善尾水排污计算方式,统一水产行业及水产生态环境的标准;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全面布局,从源头防控、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减少养殖尾水污染。除此之外陈家长研究员还呼吁:绿色发展要有可持续性,农业发展不能竭泽而渔!

  江苏在池塘生态工程化养殖与尾水综合治理取得一定的效果,会上,朱健研究员提出了复合垂直潜流湿地为核心的池塘生态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和原异位结合的组合净化工艺技术。

  为打造池塘生态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的行业领先标杆,朱健团队以江苏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建设地点,根据A区养殖虾蟹,B区特色杂养的特点,分区进行尾水处理及生态修复工艺设计。

  A区实施四大技术:①虾蟹池塘生态养殖模式;②三级溢流分区净化技术;③藻菌修复及富氧技术;④渔农综合种养技术。实施三大工程:①池塘标准化改造(生态护坡、增氧设施);②生态净化区及种养区;③建设藻菌修复区及富氧区建设三大工程。

  B区建设方案实施四大技术:①加州鲈、大宗淡水鱼生态养殖模式;②集污、底排污技术;③潜流湿地净化技术;④渔农综合种养技术。实施三大工程:①池塘标准化(底排污)改造;②集污区及潜流湿地建设;③种养修复区及水源养护区建设。

  李大鹏研究员对大部分养殖户现在的状况进行分析,得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有:捕捞作业强度大、饲料投喂不精准、水体环境难控制、养殖品质难保障、养殖尾水处理难、渔病防治难度大。因此,李大鹏希望养殖户可以从根本上转变升级养殖模式,构建池塘内循环工程化圈养系统,实现一塘多鱼、分区养殖、精准投喂、用药合理;构建零排放池塘圈养系统,集起捕、供养、排污、尾水处理一体化;构建池岸人工湿地净水系统,将高强度持续曝气与间歇曝气合理运用,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问题有:①水瘦,水不肥;②有油膜或水发黑;③蓝藻;④裸藻、甲藻;⑤倒藻;⑥浮游动物多;⑦水浑;⑧pH、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高等问题。针对这样一些问题,魏东教授表示应将微藻作为养殖水体的调水剂,定向培养有益藻,即引入绿藻(小球藻、栅藻、纤维藻)、硅藻(小环藻、针杆藻、舟形藻)。

  魏东建议,根据“藻种+环境+营养”的原则相精准施策:①无藻水体:解毒和控制浮游动物后再培养有益藻;②有益藻水体:观察藻类,定向有益藻培养;③有害藻水体:预防、控制有害藻,采取物理、生物方法转化、培养有益藻;④各种藻水体:观察藻类种类,转化成绿藻或硅藻为主的藻类。此外,魏东补充了绿藻、硅藻的定向培养方法,提醒培养过程中注意水质指标溶解氧、pH和透明度,分析藻类繁殖、死亡情况;并采取晒水法判断要不要补肥的同时补藻种。

  舒锐总经理对集装箱式的养殖模式作了简要介绍,简述了“三塘四坝一湿地”尾水处理模式以及养殖粪污循环再利用的流程,它们的优势有:养殖尾水处理模式高效经济、病害防控体系与尾水处理高效结合、节水节地产出高效的工业化养殖、尾水处理零排放且几乎零成本,落实了“以水定产,以水定需”的政策。

  就尾水处理遇到的难题,舒悦总经理建议:渔业养殖模式需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建设美丽渔场;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方式,提升水产品品质,保证质量安全,确保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现阶段养殖尾水处理中氮素污染问题严重,而生物脱氮无二次污染、经济高效的特点让其成为去除水体中氮素最有效最具发展前途的途径。

  龚望宝副研究员表示好氧反硝化技术以脱氮彻底,适应能力强、生产速度快、易控制等优势大范围的应用于养殖尾水处理中,并从分子机理层面、实际应用层面对其的发展提出建议与展望。

  生物膜法能有效促进水体污染物氮磷循环,是水处理系统的核心环节和驱动力。此外,生物膜法水修复技术因具有生态友好、稳定性很高、环境适应能力强、简单易操作等众多优点而倍受关注,在水处理与环境水体原位修复方面得到大量应用。

  会上,张凯副研究员报告了生态基对大口黑鲈池塘实验结果,表明生态基可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生态基改善了养殖池塘的水质,提高了大口黑鲈的成活率和产量;有机碳大多数来自是浮游植物生产,氮磷大多数来自是饵料输入;有机碳主要输出是浮游植物呼吸,氮磷主要输出是底泥沉积;生态基可降低大口黑鲈池塘系统碳、氮、磷的积累,提高系统碳、氮、磷的利用率;生态基池塘食物传递路径增加,流向碎屑物质降低,且更多的碎屑能量得到再利用。

  牛!发车价超11元/斤!中秋来临,大生鱼爽市!单个流通商装十几万斤/天,有人还不够鱼

  双双!猪价惨跌入5元区,鱼价暴跌1.4元!全国小草烂市,大草挺不住全跌,双节消费能拉动回涨?

  鱼价涨!双节将至流通商出来开鱼,鳜鱼飙涨2元/斤!江团卖到18元贵过加州鲈,黄颡涨1元

  排苗超1亿尾,“玻璃苗”再肆虐!新一代种虾问世,更抗弧菌(EMS),更稳定!

  太疯狂了!饲料同比涨幅1000元/吨!原料飙涨,集团企业也叫苦,未来一年都不好过?

  实力炸场!单口塘利润超100万的养虾高地,逾500虾农挤爆会场,隐藏什么价值爆点?

产品推荐

首页

产品

咨询

1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