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地址: 济南高新区孙村镇大正路与世纪大道交叉口东50米
为大家分享的是:高考地理区域发展易错题专练(附答案),收藏备用!在平时学习和考试答题中提供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中部崛起”发展的策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逐步的提升。下表为2019年中部四个省发展状况部分数据。据此完成1~2题。
光伏扶贫是指农民利用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等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自发自用,并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的精准扶贫方式。位于“电力天路”——川藏联网500千伏输变线沿线附近的四川甘孜乡城县正斗坝子(海拔4 000多米),却通过“集中开发、收益共享”的方式,异地建设光伏扶贫工程实现脱贫。据此完成3~5题。
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由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净进口国,石油进口依赖度达60%以上。为保障能源安全,我国规划建设了三条陆上和一条海上油气进口通道,分别为:东北(中—俄)通道、西北(中国—中亚)通道、西南(中—缅)通道以及经马六甲海峡、南海的海运通道。四大通道都是油气兼备。据此完成6~8题。
滇中引水工程大多数都用在解决滇中地区生产生活缺水问题,水源来自金沙江,全程以自流为主。该工程于2017年开始建设,目前正在慢慢地推进。下图示意滇中引水工程线路,下表示意滇中引水工程受水区多年平均引水量的估算。据此完成9~10题
有学者将我国人口顶级规模的26个城市,依据其空间位置,划分成沿海地区、沿江(长江或其支流)地区和内陆地区城市,并用“城市首位度”来分析城市所在区域的发展状况。城市首位度=区域内首位城市(人口顶级规模的城市)的人口数÷周边城市(人口规模第二大的城市)的人口数。下图为2001~2013年我国不一样的地区的平均城市首位度变化图。据此完成11~13题。
风蚀退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1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2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1.D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产业类型。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部地区是产业转入地,主要是承接相对落后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③④正确。故选D。
2.D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差异。湖北省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均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好,A错误。通过人口总数和人均GDP,可计算得到GDP总量,再将GDP总量乘以第二产业比重,即可得第二产业产值,四省中河南第二产业产值最高,B错误。山西省第一产业比重低,但无法获知农业基础好与差,C错误。河南省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丰富,D正确。故选D。
3.A由题中信息可知,当地海拔4 000多米,所以会产生高原反应,A正确;光伏发电安装工程建设中,对工人技术方面的要求高,工资不低,工人不需长期驻守,食宿条件不差,B、C错;对外沟通不可能影响流失率,D错。
4.C根据所学可知,四川甘孜地区与藏北地区同样拥有光照充足、地广人稀、政策支持等相同条件,故不具有发展优势,故A、B、D错误;由材料“川藏联网500千伏输变线沿线附近的四川甘孜乡城县正斗坝子”显示当地输电便利,所以C正确。
5.C根据所学及题中信息可知,农民利用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等铺设太阳能电池板,不存在适应建设光伏发电场的地点较少问题,故①错误;同时建设在当地居民点附近会减少输电设施建设成本,故②正确;受地形影响当地人口较分散,故③正确;光伏扶贫主要建设在有人口分布地区,建设过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不会考虑生态压力,故④错误。综上所述C项正确。
6.C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快速地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度的增加,国内能源供应紧张,致使我国由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进口国,故C正确。国内能源储量还没有接近枯竭,故A错;进口能源运输成本高、价格高,故B错;进口不是因为能源品质的差异,故D错。故选C。
7.D我国目前主要从西亚、北非、中亚、南美等多地进口石油,增加了进口区域,实施能源进口区域、渠道多元化,故D正确。我国主要进口石油不是煤炭,故A错。取消海运是不可能的,在进口渠道上大幅度的增加了陆路上的管道运输,降低了海上运输石油、天然气带来的风险,且增加海上石油运输的护卫,会大幅度提升成本,故B、C错。故选D。
8.B为保障能源战略供给,我国应该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增加能源储备,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战略供给安全,故B正确。新能源不可能完全取代常规能源,故A错。高铁是客运,故C错。完全禁止也是不可能的,故D错。故选B。
9.C本题考查水循环与区域缺水的关系。滇中地区主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并不小,但季节分配不均,①错误;该地区纬度较低,蒸发较强,②正确;云南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损失较多,③正确;径流流速缓慢有利于蓄水,但云南地势落差较大,径流流速较快,④错误。故选C。
10.C本题考查跨流域调水工程受水区引水量的影响因素。由表可知,昆明多年平均引水量最多,其他城市引水量相差不大,还在于昆明人口多、经济发达,用水需求量大,C正确。由图表信息可知,丽江距离水源地更近,但多年平均引水量最少,故距离水源地远近不是该估算的主要考虑因素,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云南城市多建在山间坝子区,各城市地形地势差异不大,故地形地势不是该估算的主要考虑因素,B错误。水是生产生活必需品,人均消费水平差异不会对其需求量造成较大的差别,D错误。
11.A本题考查区域定位。厦门、武汉、西安分别属于沿海地区、沿江地区与内陆地区,A正确。南京属于沿江地区,B错误。沈阳不属于沿江地区(据材料沿江是指沿长江或其支流),C错误。合肥属于内陆地区,D错误。
12.D本题考查图文分析能力。据材料可知,城市首位度=区域内首位城市(人口顶级规模的城市)的人口数÷周边城市(人口规模第二大的城市)的人口数。仅凭城市首位度无法衡量区域城镇化水平,且我国沿海城市城市镇水平较高,A错误。读图可知,三个地区中沿江地区城市首位度较高,说明该地区首位城市和周边城市的人口规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均衡,但不能据此得出城市吸引劳动力的数量,B、C错误。内陆地区的城市首位度呈增长趋势,即首位城市和周边城市人口数量的比值持续不断的增加,说明区域发展差距扩大,D正确。
13.D本题考查降低区域城市首位度的措施。降低首位城市落户门槛,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增强,会加大首位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发展差距,从而增大城市首位度,A错误。完善城市间交通路网,既可能促进周边城市发展,又可能加速人口流向首位城市,对城市首位度的影响不大,B错误。首位城市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增强对周边城市劳动力的吸引,从而增大城市首位度,C错误。通过扶持周边城市的产业,提供就业岗位,可缩小其与首位城市人口规模的差距,有效促进区域城市均衡发展,降低区域城市首位度,D正确。
14.答案:(1)随着风蚀粗化指数变大,粗颗粒物增多,风蚀强度逐渐减弱。
(2)分布特征:北大南小,西大东小。原因:南部和东部受到一定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植被较为茂密,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北部和西部受高原内部冬季风影响较为强烈,降水较少,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为主,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
(3)耕作会产生耕作层,对表土的耕作会造成土壤结构松散,风蚀作用增强,耕作层造成地表松散层变深,造成风蚀深度增加;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4)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
解析:(1)由材料“风蚀退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和“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可知,随着风力侵蚀作用逐渐带走地表松散层的细小颗粒物,粗颗粒物增加,造成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差异变大,表层粗颗粒物含量不断变大,其风力启动速度变大,不易遭受风力侵蚀,故侵蚀强度逐渐减弱。
(2)根据图中粗化指数图例的反映,北部和西部圆圈较大,东部和南部圆圈较小,可得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北大南小,西大东小。风力侵蚀深受大气环流(降水量)、地表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故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能够受到一定夏季风深入的影响,降水量较多,植被较为茂密,且多为森林植被,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而高原内部受到湿润气流影响微弱,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
(3)农田耕作形成耕作层,会破坏原来的土壤结构,使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增加,表层与浅层颗粒物结构趋向于统一。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增强,侵蚀深度增加,但是人为平整土地的行为造成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4)青藏高原风力侵蚀作用增强首先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有关,重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加剧,如超载放牧、城镇化及土地利用、工业旅游业的发展等。因地制宜防治风蚀,第一步是要根据区域不一样的地区破坏的程度做到合理的区域划分,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坚持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进行生态治理与恢复,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