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直播的斯诺克比赛
  • 3
  • 2
  • 1
  • WAPbanner
成功案例 首页 > 成功案例

院士们一直在通知我们系统性思维去治水水系统、水环境专业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3-12-02 作者: 成功案例

  原标题:院士们一直在通知我们系统性思维去治水,水系统、水环境专业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南琪教授11月份在第十四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污水处理厂过度提标造成巨大浪费,作为治河的统筹决策者,一些河长往往重在选择“单元最佳”,而实际上“单元最佳”不等于“系统最佳”。在考虑黑臭水体治理对策时,只考虑污水处理厂的作用而忽视自然净化能力的做法,会造成重大浪费。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永臻教授在今年3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专家评估座谈会指出现实中城镇污水处理排放标准过于“整齐划一”,不符合国情;各地区应根据受纳水体类型和水环境的敏感程度先进行系统和科学评估,之后再制定与之相适宜的污水排放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院士认为,我国自然条件和污染效应区域差异显著,现行《地表水环境品质衡量准则》规定了全国统一的指标及其限值,可能会引起“过保护”和“欠保护”问题,各地应因地制宜加强区域性、流域性、差异性品质衡量准则体系建设工作。

  当治理黑臭水体成为摆在每个地方政府政治任务的时候,市长们才发现城市缺少顶层的水战略规划及相应的可落地配套政策制度。

  历史镜头拉回10年前,也有一位院士提出建立循环型城市水系统是一场重大变革。

  先普及一下社会用水健康循环五大战略,包括节制社会循环流量、城市水系统健康循环、污染物源头分离、农业面污染控制和流域综合治理。健康的社会用水循环,应做到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依据循环用水模式,在流域内实现城市群间水资源重复与循环利用,从而使社会用水循环和谐的纳入水的自然循环之中。

  2009年由美国分散式污水处理与回用协会、美国水环境研究基金研究会共同发起,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承办的2009年第二届”生命之水“前沿技术国家盛会,研究水科技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杰教授提出建立循环性城市水系统和人居生态卫生系统,是缓解水资源危机的必由之路。循环型城市是水资源和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城市,应是物质流、水资源系统和能量流闭合的城市,循环型城市水系统模式由四各方面组成;1、节制用水;2、污染物的源头分离;3、污水再生再利用与再循环;4、节制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生产和暴露。循环型水系统在排水制度,污水再生方法,污泥处理与处置等方面都将有重大变革。

  张杰院士所著的《水健康循环原理与应用》一书的提到2002年我们国家社会水循环模型,过了近20年,目前绝大部分城市的社会水循环模型仍是如此,在枯水期河道干涸,缺少必要的生态基流,很多城市内河道就成了城市丑陋的伤疤,为了遮丑,又在河道加盖,各种城市污水直排其中,反正没人看的见,将本来城市的雨水通道变成臭水沟,黑臭水体严格考核让城市管理者发现,内河盖上盖板简单,打开盖板难上加难。要实现流域水循环模型(第二张图),就要进行污水再生回用,建设部一个污水回用率考核喊了十多年,很难真正落到实处,现在由于日趋严格的河长制让污水回用有了方向,河道生态补水让污水回用率迅速落地。

  污水处理厂提标后成为补充河道生态基流的最经济手段,远比水库调水成本低,特别是在很多地方的水库已成为城市的备用水源地,利用水库补水难上加难。但是,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也遇到非常现实的问题,根据排水规划,污水处理厂都是远离城市,处于城市下游,现在还要通过水泵将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后的水打到城市河道上游进行补水,不仅投资费用巨大,而且今后的补水泵站提升运行的成本也不菲。

  站在厂、网、河一体化能耗考量,建立流域水健康循环,实现城市水循环良性发展,在河道中上游建立分散处理设施为河道提供必要的补充水源,实现更少管网投入、更少提升能耗,实现污水就地资源化,这是大势所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不仅是集中式大型污水处理厂的有益补充,也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产品推荐

首页

产品

咨询

1

电话

联系